首页 >>

337调查 | 2012—2022年中国大陆企业涉美国337调查案件统计分析

发表时间:2022/07/13 点击率:546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规模,有世界工厂的美誉,但随着中国出口规模的不断增长,各国针对中国企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也在持续增多。随着中国对美国出口产品的结构不断升级,产品更加具有科技含量,赚取更高附加值时,中国企业也遭遇越来越多的专利等知识产权狙击。

作为权利人利用司法程序打击竞争企业的手段,美国本土企业对中国企业提起的337调查程序和联邦地区法院的诉讼案件数量逐年增加。本文笔者根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官方数据、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对中国企业涉美337调查案件相关信息的披露,旨在对近十年来中国大陆企业被提起337调查程序的情况进行简要总结,并对中国企业应对337调查程序及更好地“走出去”提出相应建议。


一、案件数量分析



根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官方数据,2021年,美国新增337调查案件达82起,创下自2006年以来的新高。自2012年以来,337调查案件中超过30%的案件都涉及中国大陆企业。在2019年,中国大陆企业涉案26起,占当年全部调查案件量的近60%。截至2022年5月23日,在今年337调查程序新增案件中,已有三十余家中国大陆企业成为涉案企业。

由于337调查有着申诉门槛低、时效快、应诉难度大、费用高、调查结果对涉案企业打击力度大等特点,越来越多的权利人倾向于使用337调查作为维权手段。鉴于美中贸易逆差持续处于高位等原因,中国企业一直是美国政府在知识产权方面重点打击的对象。相较于发达国家企业,我国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普遍不高,即使产品研发成功,由于没有及时申请知识产权保护等原因,导致最终因缺乏自主知识产权被认定存在侵权行为。


二、案件案由分析



         


根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官方数据,自2012年以来, 90%以上的337调查案件的案由为专利侵权纠纷,商业秘密侵权纠纷和商标侵权纠纷占比较小。涉及中国大陆企业的337调查案件中,涉案案由为专利权纠纷的比例与总案件案由为专利侵权纠纷的比例基本一致。从涉案专利数量而言,自2019年起,权利人使用3个以上专利发起调查诉讼总体呈现递增的趋势,权利人更加倾向于选择较多数量的专利组合来提高胜诉概率,增加了被告的应诉成本,对应诉方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三、案件行业分析





根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官方数据,自2012年以来,337调查案件主要集中在半导体电子器件、办公家居用品、医疗、专业设备等8个行业领域。自2012年以来,涉及中国大陆企业的337调查案件主要分布在5个行业领域,尤以电子工业、电气工业、光伏产品和医药工业领域最多。近三年,涉及中国大陆企业的337调查案件主要集中在电子工业。


四、案件申请人分析


根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官方数据,自2012年以来,80%以上的涉及中国大陆企业的337调查案件由美国本土企业提出申请。自2019年起,由美国境外的公司与美国境内的关联公司共同提起337调查案件的数量增加。


2021年10月,思摩尔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以通过深圳海关查扣获得的关键证据,在美国对38家企业发起了337调查。这是中国企业第一次独立以原告的身份在美国主动对他国侵犯其知识产权(3项专利United States Patent No. 10,357,623(无棉储液技术);No.10,791,763(雾化器结构方面的技术)及No.10,791,762(陶瓷发热体技术)和1项商标(CCELL))的相关企业提起337调查。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NPE(Non-Practicing Entity)以原告的身份发起337调查。以2020年为例,Solas OLED Ltd.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起337调查。Solas OLED Ltd.从Atmel和Casio收购了百余件有关OLED技术的专利,覆盖了美国、欧洲、中国等重要OLED产品市场。从2019年起,Solas OLED Ltd.开始针对主要OLED生产、制造和终端应用厂商的全球专利诉讼,目前在美国、德国和中国均有相关的专利诉讼。


五、涉案大陆企业分析


自2012年以来,涉及中国大陆企业的337调查案件的大陆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主要集中于广东、浙江、江苏和山东等地。以2019年为例,被调查的一百余家大陆企业中,除中国联想集团、TCL集团等11家上市企业外,其余大部分为中小型企业。从企业所在的省市分布来看,广东省涉案企业最多(28家),其他依次为江苏(21家)、浙江(21家)、山东(12家)、福建(8家)、北京(5家)、上海(5家),其他省市17家。


六、案件初裁结果分析





“337调查”启动6个月后,行政法官将主持召开听证会,双方当事人均有权进行询问、提供证据、反对、动议、辩论。听证会后,行政法官会就申请人是否违反337条款的事实认定和法律结论作上出初裁。2019年至2021年涉及中国大陆企业的337调查案件中,作出原告主动撤回初裁的案件21件,作出和解终止初裁的案件20件,有12件案件中存在大陆企业为缺席被告,作出同意令终止初裁的案件3件,作出终止调查案件初裁的7件。与往年相比,近三年原告撤回终止、终止调查和和解等相对积极初裁结果的案件数量明显增多,缺席被告企业的数量总体减少。初裁结果为发布有限排除令的案件数量大幅下降,但涉案企业数量增多。初裁结果为发布普遍排除令案件和企业均有所增加,涉案产品包括LED照明设备及组件、便携式电子设备支架、耳机听筒及其组件、净水器及其组件、全收纳箭盒及其组件、工业自动化系统及组件等。其中,广东企业占比较高,其次为江苏、浙江。


七、案件应对建议


1. 积极应诉,避免被认定为缺席被告

根据337调查案件的程序规则和在先案例,如果被告在初裁中被认定为缺席被告,则将被视为其放弃所有出席、送达文件和抗辩的权利。实践中,原告往往会发起即决裁决(简易裁决)申请以尽快获得调查结果。在被告缺席的情况下,若无相反证据,原告所主张的事实将被推定为真实的,该推定将极大程度降低原告的举证义务。同时,在被告缺席的情况下,原告的专利有效性可能不会被质疑和审查,从而极大地减轻了原告诉累,对被告而言十分不利。


2. 合理利用程序规则,向原告施加压力

为了加快案件审理速度、节省诉讼当事人的费用并保证各方获得公正裁决,2013年6月,ITC推出新的审判制度“百日程序”。该程序授权行政法官在案件开始后100日内对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事项进行裁决。


作为ITC提供的一种快速的证据开示、事实查明和裁决机制,“百日程序”旨在337调查程序中优先解决是否存在国内产业、专利是否有效等前置性问题。通过合理利用337调查的程序规则,向原告施加压力可能实现迫使原告撤诉或和解等目的。


3. 注重案件细节,寻找突破口

根据规定,337调查的原告需要举证证明满足“国内产业要求”,国内产业要求包括“技术要件”和“经济要件”两个部分。关于“技术要件”,对于每个被控侵权专利,原告均需证明其所提供的产品已实施其所主张的专利的至少一项权利要求。关于“经济要件”,原告须证明对于每一项其所主张的专利,美国国内均在“工厂和设备” “劳动力和资本”或“对于专利的开发”方面存在“实质性的”投资。被告可以通过证明原告的证据不足以证明其满足“国内产业要求”而获得有利判决。


4. 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提高核心竞争力

如前所述,只有加强知识产权意识,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努力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才能占据更高市场份额,实现企业长远发展。企业在研发过程中,要注重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对于自主知识产权及时申请专利、商标等保护。同时,在产品出口前了解该国境内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和管理体系,自主完成该国相关知识产权、相似企业及类似产品检索,确定不存在知识产权冲突后再出口,以免诉累。


附表 —— 截至发稿日2022年中国大陆企业涉美337调查案件统计表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NzU5ODEzNw%3D%3D&mid=2665387832&idx=1&sn=6ae7df793b14f2328826350d42cad9b4&scene=45#wechat_redirect

湖北省级贸易救济法律援助服务中心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11467号-1

微信二维码

关闭弹窗